王守仁的心学是什么(心学是什么)
大家好,我是小前,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王守仁的心学是什么,心学是什么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阳明心学的起点是“龙场悟道”,它奠定了王学的基石,并构建起“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基本理论框架。
2、倘若不经此“大彻大悟”,王学恐怕很难臻于炉火炖青的境界。
3、长期以来,“龙场悟道”被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仿佛是在一夜之间,恍然大悟,而忽略了其间许多思想转变及理论形成了重大情节。
4、王阳明学说,并不是产生于他那“水乡泽国”的故乡,而是产生在穷乡僻壤的龙场。
5、这是偶然中的必然,它与王阳明当时的处境和寂然心态有极大关系,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迸发出来的思想之火。
6、 王守仁在继承思孟学派的“尽心”、“良知”和陆九渊的“心即理”等学说的基础上,批判吸收了朱熹那种超感性现实的先验范畴的“理”为本体学说,创立了王学,或称阳明心学。
7、 王学的内在结构是良知和致良知经由知行合一而构成的。
8、在这一结构中,王守仁以心(良知)立言,又以良知释心.心(良知)就构成了王学的基石。
9、在王守仁看来,心是无所不包的。
10、物、事、理、义、善,学等都不在“吾心”之外,亦即是“心即理”。
11、但他又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是人人生而俱来的,先验的,普遍的“知”。
12、这种“知”是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的本然,是“致良知”、为圣的内在可能性.同时,他又强调“良知”是外在的社会伦理道德与内在的个体心理欲求的统一(“天理之在人心”),是与天地万物同体的。
13、正是这个充塞天地的“良知”(灵明),才使“我”与万物(包括社会)无间隔地一气流通,互不内外远近地融为一体.也正是这种天地间活泼泼的、“个个心中有仲尼”的“良知”,才感召人们去追求那种具有“凤凰翔于千仞”,“淳德凝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于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②的“狂者”或圣人境界。
14、这就极大地强调了主体意识的能动性,高扬了人格精神的伟大,成了“致良知”的主体后天努力的内在要求。
15、在这里,王守仁突破了朱熹那种“天理”的绝对性,从而肯定了人欲的合理性。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