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信息互动 >   正文

醍醐是什么发酵而成的是牛奶还是羊奶(醍醐是什么)

导读 大家好,我是小前,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醍醐是什么发酵而成的是牛奶还是羊奶,醍醐是什么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

大家好,我是小前,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醍醐是什么发酵而成的是牛奶还是羊奶,醍醐是什么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北史》卷五十五列传四十一《慕容绍宗传[5]》记绍宗的儿子慕容三藏:“又畜产繁滋,获醍醐奉献,赉物百段。

2、” 我国第一本以制药为主要内容的书籍《雷公炮炙论》载有:“醍醐,是酪之浆,凡用以重绵滤过,于铜器煮三、两沸。

3、”估计此书虽由后人编于唐末或宋初[6],但记录的内容显然也属“三国两晋”之时。

4、 资料表明:意为发酵乳脂“醍醐”的出现,不应迟于“两晋南北朝”;作为口头语言可能更早些,并且非常可能本身就是一个音译外来语;较“醍齐”意为清酒的出现,至少晚了数百年。

5、 “醍醐”本是“胡人”的食物。

6、由于唐朝时胡风尤为盛行,包括胡舞、胡帐、胡女、胡食等,有点像今天的意大利“比萨饼”进入了我国。

7、因此“醍醐”意指发酵乳脂,不仅是一个译名而且可能是一个译音名词,始在崇尚时髦的唐代上流社会得以流行。

8、唐以后可以佐证的资料还有: 《旧唐书》说玄宗朝“贵人御馔,尽供胡食”。

9、 王定保[7]《唐摭言》记宣宗赐食给翰林院的孙宏,“皆乳酪膏脂所制”。

10、所谓胡食之中“乳酪膏脂所制”,可能就包括有“醍醐”。

11、 新、旧《唐书·穆宁传》还记载着这样一件事情:穆宁有四个儿子,都很出色,时人用食物来比喻他们,其中三儿子穆员就被比喻成“醍醐”,因为他“粹而少用”。

12、 还可参见《太平广记》卷一百七十知人二《杨穆兄弟》条,云出自《国史补》;宋王谠《唐语林》等。

13、 现有的文献表明,唐之前,僧人学者在翻译梵文manda这一词根时,有的取音译,如将mandala译成“曼陀罗”,根据音节凑字造词;也有的取意译,如将manda译成“醍餬”或“醍醐”的都有。

14、在后来的传播过程里,音译和意译的均得以保存;但意译的两个中,得以保留至今的,仅有后者。

15、 之所以在唐代发生如此意译的原因,可能是: 1.待选用的汉语“醍醐”已经在当时的社会上得以流行。

16、当然那时它的含意不仅是一种药物,也是一种食物了。

17、同时人们对制作“醍醐”的过程也不仅已经有所了解,而且认为其相当繁复,最后所得到的是比“酪”更为高级的乳汁精华的代表。

18、因为在公元1500年前成书的《齐民要术[8]·养羊篇》里,已经详细记载了古代北方民族饲养牛、羊和挤奶以及制作“酪”的方法;加上唐以来至少也有一定数量的汉人接受了“胡食”。

19、 2.从翻译的意译角度,必然赋予选用后的汉语单词以新的涵义;但这个选用词的原意,最好与所赋予的新涵义相一致,至少不能引起歧义。

20、事实上,佛经在中国宣讲的过程中,已经成功地借用了制酪、制酥、出醍醐的繁复过程,来演绎其经义。

21、例如对“众生皆有佛性”这一佛教基本教义的解释和阐述,盛行于唐朝之前数百年的《涅磐经[9]》里就有描述:“善男子,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

22、”又云:“善男子,声闻如乳,缘觉如酪,菩萨如生、熟酥,(浅位如生酥,深位如熟酥)诸佛世尊犹如醍醐。

23、” 由此可见,在唐朝僧人们集中大量翻译经文时,意指发酵乳脂含义的“醍醐”一词被翻译经文者确定为manda意译词的必要条件,均已具备了,几乎无须斟酌。

24、 三.3、【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1.目前史学界尚未统一《周礼》的成书年代[10],有人认为在厉王十七年(前841),有人认为在战国时期(前475-前221),也有人认为在东、西周交替时(前770)等。

25、现按最保守的估计,意为“第二等级清酒”的“醍”字的出现,约在公元前400年。

26、 2.《魏书》作者魏收在北魏节闵帝普泰元年(531)任“修国史”,北齐天保二年(551),正式受命撰魏史。

27、因此含义为发酵乳脂“醍醐”一词的出现时间,保守估计在公元540年,并且非常可能本身就是一个音译外来语。

28、 3.佛经翻译集大成者是唐代高僧唐三藏,西去取经十七年,于贞观十九年(645)回到长安。

29、随即奉旨译经直到麟德元年圆寂(664),共十九年。

30、据此可以估计,含有“本质”、“精髓”意思的“醍醐”一词,作为梵文manda的译名,正式出现的时间当在唐朝贞观年后、麟德年前,约在公元650年左右。

31、 可见“醍”字的历史,比意指单一含义为乳酪的“醍醐”早了800年;比同时兼作梵文manda译名的“醍醐”早了1,000年。

32、 四、【关于“醍醐灌顶”】 自唐以后,“醍醐”一词不仅用来形象地说明所谓佛教信徒成佛的渐进修炼过程;还可以比喻佛教各派教义,在相互辩驳、诘难中,不断提升的经历,例如《大涅磐》卷一四《圣行品》第七之四:佛出于《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经》,从“方等经”出《般若波罗蜜》,从“般若波罗蜜”出《大涅磐》,犹如醍醐。

33、甚至佛教的不同派别,也喜称自己信奉的经典书籍和宗派教名为醍醐,以显示自己的地位。

34、见《法华玄文》卷一十下;连佛教寺院也以“醍醐”命名[11]。

35、 然后,随佛教与道教和儒教等的相互磨合,“醍醐”一词迅速扩大了流行范围,影响到社会的其它方面。

36、例如在文人诗作之中也多有体现: 杜甫《大云寺赞公房》:“到扉开复闭,撞钟斋及兹。

37、醍醐长发性,饮食过扶衰”; 《全唐文》卷五百九十六欧阳詹《送蔡沼孝廉及第后归闽觐省序》:“烹乳为醍醐,锻金为干将,予期烹锻以变化”; 皇甫湜之《出世篇》:“四肢为琅玕,五脏为璠玙。

38、乳如芙蓉,顶为醍醐”;等。

39、 同样,“从乳到醍醐”不断升华的过程,也被历代儒家反复使用。

40、例如《唐书》穆宁传注醍醐、四库提要解释明朝杨慎《谭苑醍醐》书名的醍醐两个字,都含有这层意思。

41、 值得注意的是在佛教内部,不仅珍品可以喻作为“醍醐”,毒药也同样可比喻为“醍醐”。

42、例如《大般涅盘经·如来性品》第四之五:“如是大乘典,亦名杂毒药;如酥醍醐等”等。

43、这与梵文manda的本意一致,属中性词,本无褒贬之意;它强调的是“本质”或“精髓”。

44、 只是后来在佛教外部漫长曲折的流行过程里,“醍醐”一词后来被赋予了更多的褒义意思。

45、如唐顾况诗《行路难之三》:“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

46、”白居易诗《嗟落发》:“有如醍醐灌,坐受清凉乐。

47、”唐宪宗《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序》:“俾披阅之者甘露洒于心田,晓悟之者醍醐流于性境。

48、”清董浩《全唐文·实际寺故寺主怀恽奉敕赠隆阐大法师碑铭》:“知与不知,仰醍醐于句偈;识与不识,询法乳于波澜。

49、” 而最早完整出现成语“醍醐灌顶”的书面资料,可能是《维摩诘经讲经文》里的记载:“令问维摩,闻名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