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经济的关键是稳住企业家的心
经济观察网 宋笛/文 10月8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四位经济学家和四位企业家参加了这次会议。会上李强强调,稳经济的关键是稳企业。
企业是创造财富的源泉,是解决就业的关键,又是创新的主力军。稳企业不论是对解决中国经济当下面临的新问题,还是实现长期的高质量发展都至关重要。
但企业的效率和创新优势主要来自企业家本人和其具有的企业家精神。中国有上亿市场主体,决定这些企业生死存亡、优胜劣汰最主要的因素也是企业家本人。
因此,稳企业,首先得稳住企业家。
实事求是地讲,最近几年很多久经沙场的企业家都有点稳不住,有些躺平了、有些出去了。疫情也好、经济增速放缓也好,都会对企业的经营带来较大的影响,优胜劣汰,有企业家退出或者更换赛道也很正常。但真正对企业家信心带来摧毁性影响的,并不是这些“场内因素”,而是部分地区随着财政收入下降而日益恶化的营商环境。
比如,被一些刑辩律师们用“远洋捕捞队”形容的部分地方司法机关跨省逐利性执法的现象。逐利性执法是指一些地方司法机关在涉企案件中,采用争夺案件管辖权、不合理地扩大罚没收入范围等方式来增加罚没收入。这类案件常常在跨省执法中表现得格外明显,一位法学专家称之为“易子而食”。
逐利性执法案件往往针对民营企业家。与一般的行政性乱罚款相比,逐利性执法较多地涉及刑事责任,不仅威胁到财产安全,部分案件还容易造成对企业家人身自由的侵害。
可以说,这种情况对企业家信心的打击是致命的。生意不好做大不了亏钱,要碰上这种情况,还得把人搭进去。中国一批成熟的企业家已经积攒了不少个人财富,如果要面临这种风险,与其再博一把,还不如早点离场为妙。
我们看到,最近政策数度就此发声,显然也是关注到这种行为的恶劣后果。10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也提及要“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单位涉企行政执法行为,更多采取包容审慎监管和柔性执法方式,不能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执法,不能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及时对罚没收入增长异常的地方进行提醒,必要时进行督查”。
如果说,逐利性执法对企业家信心带来的冲击是直接的、少数的、间歇的;近年来,舆论场风向的变化对企业家信心的影响可能更加持续和深远。
马云、潘石屹、柳传志、曹德旺、钟睒睒……近年来中国不少企业家都遭遇了舆论场的冲击波,“吃一堑长一智”,一些新一代的企业家也开始学着“闷声发大财”,或者把半个身子挪了出去。
不是说企业家不能被批评,只是很多舆论冲击明显地被谣言和情绪所引导,早已经超过了理性的范畴。是企业家普遍更糟了吗?或许只是因为目前舆论场中,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是少数可以被批评乃至辱骂,而批评者不用太担心后果的群体?
当然,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改善舆论环境,首先需要企业家不断提高对自身的要求,在国际竞争、创新、劳资关系、社会责任等方面交出更好的答卷,但同时也需要政策和平台方负起责任,为企业家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逐渐成长的中国企业家群体是中国市场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他们穿越过几次周期起伏,面临过多次市场更迭,颇具胆魄、富有经验且韧性十足。“老马识途”——他们可以在这个中国经济的关键时点发挥关键作用。
过去一周,我们用股市的一轮上涨提振了股民的信心。政策应出尽出,我们期待更多更全方位的政策,能够修正弊端,呵护市场,给中国企业家带来一轮信心的“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