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战低利率大考 险企准备好了吗
经济观察网 刘鹏/文 靴子终于落地,保险业即将迎来预定利率上限的下调。
8月初,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下发《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要求自2024年9月1日起,新备案的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5%;自2024年10月1日起,新备案的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0%,新备案的万能型保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上限为1.5%。同时,超过预定利率上限的相关保险产品将被停止销售。
这样的下调符合市场预期,也是大势所趋,亮明了监管防范保险行业风险的态度。在低利率周期,寿险企业作为防范风险的第一责任主体,需要高度重视利差损风险。
何谓利差损?简单而言就是,保险企业的资金投资收益率低于其保险产品给客户承诺的保证利率而造成的亏损。之所以要重视利差损风险,是因为国内保险企业的盈利模式过度依赖于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即利差,而不是死差(被保险人的实际死亡人数小于预定死亡人数时产生的盈余)和费差(保险公司实际经营费用低于预计经营费用时产生的盈余)。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利差决定了寿险企业的生死。
保险资金的资产配置一半以上在债券和银行存款,这两类资产对利率价格的变化更为敏感。当前国内的利率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银行存款利率一降再降,进入“1”时代。同时作为金融市场风险资产的定价之锚,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自今年年初以来显著下跌,目前在2.15%附近徘徊。可以说,长端利率水平已经跌破了险企长久以来的合意价位,不排除未来利率会继续下滑。受国债收益率的走低,包括债券在内的固收类投资产品的收益率亦出现下滑,这势必给险企的投资“基本盘”带来严峻挑战,债券投资爆雷的现象已屡见不鲜。此外,资本市场的波动也给险资通过股票投资以博取绝对收益的操作带来考验。
如此形势下,在险企的承保端,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势必不能再像之前一样保持在3.0%,甚至更高的水平。此外,不少险企在前期市场火爆时销售了不少预定利率4.025%、3.5%的保险产品,让险企在短时间内“吸了一把金”,但要满足这些产品给付和赔付的 刚性需求,险企的投资端收益率要保持在5%以上才可能覆盖。在高收益优质资产寻觅难度加大背景下,险企是否想好了投资端的应对策略,以消化这些沉默的“包袱”?
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头部险企因为售卖高利率产品而陷入利差损困境的殷鉴不远。国内保险业复业40多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期间也经历过曲折彷徨,但是并未真正经历低利率周期考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应对利率下行,成熟保险市场的教训不可谓不惨痛,20世纪90年代,利差损在日本和美国引发了大规模保险公司破产。这种惨烈的淘汰是我们不愿看到也不能承受的。
从现实的角度看,应对低利率和防范利差损风险,险企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除了及时主动调降产品利率、减少销售短视和激进行为、做好资产负债久期匹配之外,险企的经营思路、产品供给也需要做一些调整和转型。依赖储蓄型保险产品不是保险业发展的正道。保险的本源是风险管理,险企还是应该围绕居民人身和寿命的风险管理需求多做文章,坚持价值发展,加大保障型产品供给,从而提高死差对利润的贡献,减少对利差的依赖。这是保险业回归“保险姓保”本源的应有之义,也是保险业穿越经济周期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