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每日动态 >   正文

持续“烧钱”的荣昌生物:上市至今募资近80亿,商业化“回血”慢难覆盖高昂费用

导读 7月25日晚间,荣昌生物(688331.SH/09995.HK)公布了修订后的2024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预案,公司本次定向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9.53亿...

7月25日晚间,荣昌生物(688331.SH/09995.HK)公布了修订后的2024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预案,公司本次定向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9.53亿元,拟全部用于新药研发项目。公告称,本次发行股票数量不超过本次发行前公司总股本的13%,即本次发行的股票数量不超过70763170股(含本数)。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调减后募资规模较原计划缩水5.97亿元。今年3月29日,荣昌生物发布的定增公告显示,将向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募集不超过25.50亿元,用于新药研发项目。彼时公司称,募资能加快推进公司新药研发管线进展、增强创新研发能力及核心竞争力,并能够增强公司资本实力,满足营运资金需求,提升抗风险能力。

即便定增募资金额减少,加上公司2020年、2022年分别在港股和科创板上市的募资金额,荣昌生物步入资本市场后的累计募资金额接近80亿元,而且,公司前两次IPO超过60亿元的募资金额,现已所剩无几。作为一家创新型生物制药企业,荣昌生物是实至名归的“钞票粉碎机”。

虽然荣昌生物已有两款药物实现商业化,但公司不但没有自负盈亏,还在滑向更深的亏损泥潭,2022年、2023年亏损分别高达9.99亿元、15.11亿元。

荣昌生物究竟是如何陷入了“缺钱”旋涡?又是因何越陷越深需要不断依靠融资“输血”?从在售药物和研发管线进展来看,融资接力或许可解燃眉之急,但非长久之计。

融资赶不上“烧钱”速度

2020年11月、2022年3月,荣昌生物先后成功登陆港股和科创板,两地上市揽金约65.17亿元。其中,港股上市募资5.9亿美元,创造了当年全球生物技术IPO募资最高纪录,约合人民币39.05亿元,科创板上市募集资金26.12亿元。

但如此巨额的募集资金仅支撑了荣昌生物4年的经营。根据公司发布募资管理公告,截至2023年末,H股募集资金余额为4322.09万元,A股募集资金余额为1.96亿元。也就是说,公司用3年多的时间花掉了62.78亿元。

截至2023年末,荣昌生物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7.27亿元,而上年同期为20.69亿元,与此同时,公司去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金额同比减少19.25%至-15.03亿元。今年一季度末,其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进一步减少至6.20亿元。

在货币资金快速消耗之下,今年1月,公司被传现金流紧张、银行授信困难和潜在的来自供应商的诉讼风险等,其A、H股价一度大跌超15%、22%(2024年1月17日)。对此,公司出面澄清并驳斥传闻与事实不符,并表示,为维持现金流,未来在适当时机进行资本市场融资也是可以考虑的方案。

紧接着,公司在3月份抛出了25.50亿元的定增募集计划,目前,募资规模调减至19.53亿元。

根据修订后的募资方案,荣昌生物拟使用募集资金19.53亿元用于创新药物的研发与开发,包括RC18、RC48、RC28、 RC88、RC148及RC198等产品的临床研究。据此来看,荣昌生物本次募资是为了填补研发投入的资金缺口。

从历年财务数据来看,研发是荣昌生物的最大“吞金兽”,2021年至2023年分别为7.11亿元、9.82亿元、13.06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重各为49.85%、127.19%、120.62%,研发支出构成中,研发人员薪酬也水涨船高,各为2.18亿元、3.22亿元、4.57亿元。

同期,荣昌生物药物管线中各有5项、12项、14项适应症进入 III 期临床试验研究阶段,这也是药物研发过程中最耗费资金的阶段。

截至目前,荣昌生物开发了20余款候选生物药产品,其中10余款候选生物药产品处于商业化(2款产品进入商业化阶段)、临床研究或IND准备阶段, 均为靶向生物创新药。

但是,要依靠外部融资来满足巨大的研发资金需求,不是长久之计。根据荣昌生物2023年年报中列出的8项在研项目的情况,预计总投资规模为59.09亿元,已经累计投入为31.07亿元,也就是说,仅此8条药物管线尚需研发资金28.02亿元,本次定增募资已经难以覆盖。

而且以公司之前三年每年平均花约20亿元的“烧钱”速度,募资只是解眼下一时之困,荣昌生物的自造血液能力才是关键。

药物获批并未止亏

当下,荣昌生物已有两款药物获批产品,但这不仅没有带来财务改善,还让公司在亏损的路上越走越远。

2021年3月,泰它西普(RC18,商品名:泰爱)在国内获批系统性红斑狼疮适应症,当年底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2024年7月,该药物的类风湿关节炎适应症在国内获批;2021年6月、2021年12月,维迪西妥单抗(RC48,商品名:爱地希)在国内分别获批胃癌、尿路上皮癌适应症,两项适应症各于2022年1月、2023年1月进入国家医保目录。

其中,维迪西妥单抗是中国首款自主研发的ADC创新药、首款获得美国FDA授予突破性疗法认定的中国ADC产品,还曾短暂带领荣昌生物走出亏损。

2021年8月,荣昌生物将维迪西妥单抗在大中华区及部分亚洲国家外的开发及商业化权益授权给了美国药企西雅图基因,让其收获了2亿美元的首付款,当年,公司扭亏实现净利润2.76亿元。

盈利昙花一现,一方面,上述两款获批产品在扩展适应症阶段,仍需要大笔的研发投入,另一方面,获批药物商业化不及预期,且公司为此已经投入巨额的销售费用。

获批产品的研发再投入方面,泰它西普、维迪西妥单抗的预计总投资规模分别为22.28亿元、18.47亿元,截至去年末已经各自累计投入12.92亿元、10.71亿元,还需各再投入9.36亿元、7.76亿元,其中在2023年,这两款药物的研发投入就各为4.04亿元、2.59亿元,占去年公司研发投入的一半。

具体来看,泰它西普的系统性红斑狼疮适应症司正在美国开展III期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重症肌无力、原发性干燥综合症、免疫球蛋白A肾病、视神经脊髓炎频谱系疾病适应症在中国进入III期临床阶段;维迪西妥单抗的乳腺癌适应症在中国进入III期临床阶段。

扩大适应症是两款获批产品改善商业化疲软的路径之一。

2022年,荣昌生物销售策略激进,销售费用同比大增97.76%至4.41亿元,这带来了7.38亿元的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63%,增幅振奋市场;2023年,公司继续押注销售投入,销售费用同比增长75.74%至7.75亿元,但产品收入10.49亿元,同比增幅滑落至42%。

仅仅一年时间,荣昌生物通过堆高销售费用而拉动产品收入增长的策略就显出疲态,令人唏嘘。

一边是高昂的研发、销售费用投入停不下来,一边是商业化产品表现不尽如人意,公司陷入巨亏,2022年归母净亏损9.99亿元,2023年进一步亏大至15.11亿元。到今年一季度,公司再录得亏损3.49亿元。

对于获批药物的持续投入,荣昌生物曾在年报中解释称,“对于已成功上市的生物药,建设商业化大规模生产设施也需花费2亿至7亿美元的建造成本。”

从早期0获批的投入阶段到商业化后的继续投入阶段,市场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估逻辑,曾经靠融资“输血”的荣昌生物可以冲到95.5元的股价高位,投资者将获批视为“苦尽甘来”的节点,如今的荣昌生物仍依赖外部融资,但股价已经滑落至25元上方。公司何时才能自给自足,尚没有明确时间点。

(作者丨杨亚茹 编辑丨孙骋)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