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而后工的论据(穷而后工的例子)
大家好,我是小前,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穷而后工的论据,穷而后工的例子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漫长的中国封建时期,科举制成了读书人“脱去布衣换紫衫”的理想通道。古代文士循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径,怀着“天欲降大任于斯人”的雄心,欲用一己之才干匡扶众生,也足以成就了自身的飞黄腾达。芸芸之中,却多有很不如意之流,虽“苦心志、劳筋骨”,仍无法于十年寒窗之后,一朝金榜题名。于是便将郁闷心志诉诸笔端,或移情山水,或愤世嫉俗,甚或讽古谤今。一来了结了自我的那点渲泄,二则也有了感染世人的教化。也还很有些个因此而有了大的成就,并也因此而获得了后人的景仰。有心兼济天下的花是栽不发了,无意插下的以文载道之柳却生成了葱葱的绿荫,可谓是“穷而后工”。
2、屈指数来,杜甫正是一个生动的例子。这个被后来者誉为“诗圣”的河南汉子,在世时却无有逝去以后那般的声名显赫,那般的令人仰而观止。他的一生动荡飘泊,罕有春风得意的际遇。即使政治上最受重用的时候,也不过区区一个左拾遗,给同在漂泊的皇帝提提意见罢了。他完全不象他的祖父那样有敏锐的政治意识,有丰富的官场阅历。他始终是与“穷”为伍之辈,直至“茅屋为秋风所破”,也只落得涕泗滂沱地悲歌一曲。宦海沉浮中,他端的无有得意之笔。倒是一生的颠沛流离,成就了他的批判意识。对社会矛盾的揭露和对穷苦民众的同情,使他雄踞在了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峰巅之上。政治上的抱负未能得以施展,他人生的主战场是在诗界。杜老夫子自身的命运是苦不堪言了,而福泽后人的却是好大好厚的一笔遗产。正是因了这“穷”,才有了千古吟唱的“三吏”“三别”,有了万人传诵的“兵车行”“春望”“秋兴”。还有哪一位诗人,能将历史的画卷铺展成他笔下的那般雄浑,那般“呼之欲来,挥之不去”,那般将浓厚的沉郁涂抹出慑人魂魄的悲壮色彩呵。稍后的李贺呢,杜牧呢,再后来的辛弃疾呢,流放黄州时期的苏东坡呢,这些文学史册中闪烁出耀眼光亮的星辰们,似乎也不曾有谁能例外地超越出杜工部运行的轨迹。一个个金戈铁马一般,在诗场上的恣肆纵横,也无一不与“穷而后工”连结在一起。
3、往前再追溯吧,司马迁又算得是一个极好的例子。这个承继了父职的政府官员,大概很有些个不识时务。在对历法进行改革的忙忙碌碌之余,还忘不了为一个在与匈奴作战中军败的降将作一番无为的辩解。正是这次值得诅咒的多嘴多舌,搞得他丢了官职、入了牢狱、还遭受了在士看来是“可杀而不可辱”的那种腐刑。一瞬之间,从座上的太史令成了阶下的阉人囚徒。天上地下的落差,人性的残缺废黜。从物质到精神,司马迁当真地“穷”到了无可复加。唯一能给后人带来欣慰的幸事,还是司马迁那“身残志不残”之工了。一个非人之人,却以痛苦的余生编撰出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他的文章,是史,更是诗,成为了中国多种文体的源头。若说“穷而后工”,在司马迁的身上表现出来,是尤其地淋漓尽致了。
4、这似乎应该是一种深刻的文学规律,也更应该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我们不会相信没有忧患意识的达官显贵们能够写出什么样的精美华章来,我们同样不能理解扭曲变形的权杖可以给人生一个多么稳定的支点。“穷而后工”,是一种不因贫穷而丧志的人生境界,是一种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价值取向,.是一种不甘沉沦的追求。或许,正是因了这种大的写意,才汇集了浩瀚的文学佳作;也正是因了这种大的境界,才绘就了壮美的人生画卷。如此说来,这“穷而后工”也并非仅因了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的“往复议论悲慨”,才成为了“古今绝调”,其理其义似乎也足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是欧公独创之言,实为千古不易之论”。综观古今中外,当应莫不如斯才是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