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引入到自主创新 中国专利数居于全球前列
据外媒报道,对中国而言,技术引入(技术复制,Copying technology)的时代或许早已过去。自2011年以来,中国在专利申请数量方面始终名列世界前茅。仅2016年,中国的专利申请数量就已超过了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的总和。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创新能力要强于全球其他国家,Dompatent公司的Thomas Escher表示:“中国公司倾向于申请许多过渡性专利(临时专利,interim patents),而德国公司通常会等到其对最终创新产品具有信心时才申请专利,且仅申请一项相关的专利。”
科思创(前“拜耳材料科技”,Covestro AG)高管Christian Haessler证实,中国在创新领域已开始奋起直追。
他表示:“过去,我们常见到德国向中国进行大量的技术转让,但如今,公司就有一支中国团队,专注于技术创新。”Christian Haessler早前曾负责主导旗下上海研发中心的相关业务。
他强调,中德两国不应将过多精力放在技术研发的竞争上,相反,双方可以取长补短,对双方而言,这无疑是理想之选。他表示,德国仍是一个技术大国,拥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可服务于汽车行业。而中国是一个快速发展、可塑性强的国家,展现了其积极务实的态度(pragmatic approach)。
Haessler表示,这一点对中德两国都很重要。
该理念是可行的,延锋汽车内饰(Yanfeng Automotive Interiors)就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科思创负责中国的生产与研发中心,而延锋则于2018年初在德国诺伊斯(Neuss)启用了一家创新中心。
该中心人机界面研发负责人Zhao Yanning表示:“之所以选中诺伊斯,是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该市附近拥有两座国际机场,且与铁路及高速公路网络相连。”她还提到,诺伊斯所在的德国北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州(北威州,state of North Rhine-Westphalia)可提供心仪的研发环境,该区域内的公司可从其临近的学院和大学中获得人才福利。
Zhao表示:“其团队成员都是德国人,公司渴望成为全球领先的汽车内饰供应商。中国在移动互联网服务领域排名全球前列,但德国在材料科学领域仍居于前列。”
而另一家中国初创企业蔚来汽车(NIO)也采用同样的策略,其巧妙利用了美国硅谷的技术、德国慕尼黑的设计与中国的资本。该公司公关部负责人Philipp Kemmler-Erdmannsdorffer表示:“公司在中国做了大量的试误试验(trial-and-error tests),利用这类方案获得了正确的汽车材料及各类数字化方案。”
创新保护
不论技术突破是由德国取得还是中国取得,新技术都务必得到(知识产权)保护。中国的专利申请的数量确实在激增,但专利侵权诉讼案的数量也在持续增长。据律师Thomas Escher透露,其中99%的争议案都发生在中国企业之间,后者似乎对中国的司法权更具信心。
员工的心得、技巧也需要予以保护。在中国运营的各德国公司都非常担忧其高管离职的原因。Escher警告称:“平均每家公司每年的离职率在5-10%,但许多离职人员会将专业知识带到其入职的新公司。为此,公司内部的许多技术会轻易流失。”
他建议德国公司应向中国同行学习,也在技术研发初期阶段申请相关过渡性技术专利。